“期望理论”是什么?

时间:2023-03-20浏览:10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

 

“期望理论”是什么?

 

“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过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

其中,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期望值是指对达成目标的把握程度;效价则是所能达到的目标对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他人就必须让他人明确:

(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

(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

(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这个理论的公式说明,人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大小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也就越大。

 

关于“期望理论”的实验:

1968年,翌淼塔尔和和雅各布森敏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学校,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

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

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说明“期望理论”有助于实现或提高目标。

 

期望理论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优点:

1.期望理论提出了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相统一的理论。

2.期望理论也是激励理论中为数极少的量化分析理论。

缺点:

1.期望值与效价概念混淆。

2.缺乏对行为意志过程的考量。

3.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

4.反对训练教育对他人积极主动性的基础作用。

 

所以期望就能成真?

因为他人的期待会使我们产生一种高价值感和自信感,而这个他人是被我们信任的人一一如老师、家长等时,我们会产生更多的自信心。这也启示我们,作为老师或家长时,应当更多地鼓励孩子,而作为个体,我们也应当给予自己更多的期待,保持自信,这样才有利于实现目标。当面对同学和朋友时,同样可以适量加以期待,有助于增长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