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是与生俱来的,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
小时候我们的压力主要是要命的分数,长大后我们的压力主要是向死而生的活着。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状,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找不到源动力是可能的。一个人能力的大小通常会与压力的大小成正比,能力越强承受的压力也就越大。如果要用百分比说明的话,那么能力和压力各占百分之五十。当能力的比重小于百分之五十的时候,压力就会吞噬掉部分能力,从而继续维持百分之百的状态。这时我们能明显的察觉到压力的突如其来,而且来势汹汹。当压力远超能力时,人们往往会选择逃避或者放弃抵抗,而实现逃避或者放弃抵抗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自我毁灭,离开这个世界,提早结束生命的暂存。当能力占据上风时压力就会随之变弱变少,那些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人物往往都是玩弄压力的高手,在他们眼里所有的压力无非是下一个目标前进的动力。
提起压力,人们总会认为它是有害的。但压力曲线告诉我们,压力并不总是有害的。压力太小的时候,人会感觉无聊、疲惫、挫折和不满,这并不是好的生活状态。压力处在最高活动区时,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给人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只有当压力进入过高压力区时,才会对身心健康产生危害。
值得庆幸的是,人的压力曲线是可以变化的,而每个人的压力曲线也都是独一无二的。
学习期间,时间紧任务重。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成果呢?大家很自然会想道:挤压生活时间、延长学习时间。于是,白加黑、“5+2”成为常态。甚至有些人还认为working longer就等于working better。事实却是,非自愿的长时间学习,会逐渐将人的学习生活平衡打破,给人造成压力和损耗,无益于身心健康。
有科学研究表明,学习生活保持平衡的人,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都显著低于学习生活无法保持平衡的人。因此,广大同学们在面对紧张的学习和生活压力时,一定要努力保持学习生活平衡,对此我给出如下建议。
01
必要的休息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因此,首先建议大家通过做时间饼图的方式找出自己一天的时间都用在了哪些地方。一般来说,如果真的有大项任务需要加班,我们可以优先从使用手机等版块挤时间,而不要随意侵占自己的休息时间。
其次是休息方式可以灵活。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将休息和睡眠视作同义词。睡眠当然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但对脑力劳动者而言,最常见的情形是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类疲劳,除睡眠之外,还有一种更灵活的休息方式能够有效帮助舒缓神经,那就是小憩。小憩的时间不需要很长,10~15分钟足矣。在这段时间,建议你什么都不要做,就是纯粹地发发呆,让大脑放空,从而使精神得到放松。小憩其实是和自己平静相处的一种方式。我们在小憩时,最好能尝试将注意力放在呼吸、身体的感受上,尝试专注于当下,并对经验保持开放和觉察的能力。类似的方法还有不少,这些方法类似于健身馆内的经典训练项目,只不过锻炼的是大脑,而不是肌肉。
02
高沉浸感的爱好
虽说休息很重要,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困扰:你只是身体离开了教室,心和脑子却没离开过。所以,你躺在床上依然会感到焦虑而睡不着,在电影院里仍在操心理论数据而无心看电影。因为太过投入,我们会很难把注意力从学习工作中及时抽离出来,这加速了我们的耗竭感。
为此,建议在学习工作之余发展一两个属于自己的爱好。爱好要足够有趣,可以让人完全沉浸其中,爱好本身并不太难,是人所能掌控的。拼乐高、做烘焙、玩摄影等都是很好的爱好。其实爱好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爱好,并且发自内心喜欢它。积极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心流”,它指的是一种全神贯注、物我两忘的状态,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受到宁静、充实和满足。如果说脑力劳动是在损耗我们的电量,那高沉浸感的爱好就是在帮助我们充电。
03
适当的体育锻炼
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有研究发现,在每个月心情不佳的时长上,运动人群比不运动人群少1.49天,减少比例达到43.2%。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经常运动的抑郁症患者平均每个月抑郁的天数比不运动的要少3.75天,减少比例为34.5%。
值得庆幸的是,能为身心健康带来如此巨大好处的体育运动,并不需要耗费我们太多的时间。研究者发现,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周3~5次的频率就能有效降低心理压力。当运动持续90分钟以上,对心理健康的益处就微乎其微。一旦超过3个小时,甚至还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想收获一份好心情,每周只需花费120~360分钟来运动即可。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保持学习生活平衡,巧用长劲,是对抗长期压力的法宝之一。
压力是青年成长的动力。大学阶段正处在不断学习、提升能力的关键期,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会承受各种各样的压力。请大家记住,在与压力同行的路上,有家人、有朋友、有师长。大家携手同行,未来之路必然越走越开阔。